【入秋食療】入秋乾燥對付燥邪 中醫師:生津潤肺首選雪梨百合【內附食譜】
發布時間: 2022/09/22 17:26
最後更新: 2022/09/22 17:27
雖然現時本港氣溫每天仍徊徘最高攝氏32、33度,加上空氣侷促,走在室外也會大汗淋漓。但從變得乾燥的皮膚與嘴唇,已感覺到秋天悄悄降臨。
這陣子若出現口乾舌燥、喉嚨乾、咳嗽,就有可能是秋燥引起,要緩解以上徵狀,可從食療湯水入手。
立秋過後,身體會出現乾燥狀況,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指出,秋天在中醫角度易有「燥邪」,體質上會有變化,人體易出現乾燥現象,受影響部位包括口唇乾、喉嚨乾、皮膚乾、眼乾甚至會有大便乾結,也會容易乾咳。
口乾舌燥能影響各個年齡層,他引述中醫有云:「天人合一」,其實這是指人體與大自然之間的相互連繫,大自然的變化也會影響人體,臨床上有些人特別易有乾燥現象,包括陰虛體質人士易有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,如陰虛火旺者更會易出現晚上流汗現象;另外正值男女更年期的人,如中醫學謂: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」年過四十,陰氣自半,這年紀之人,陰份只剩一半容易受損,陰份是人體具有滋潤性的物質,如不足的話,更加重皮膚乾燥現象。
陰虛影響不同年齡層
他表示,別以為人到中年才有陰虛,事實上,十多歲的陰虛及津傷者大不乏人。而嗜吃煎炸、濃味的且不愛飲水的人也要注意,通常會有內熱情況,會令體內陰份受損,出現乾燥。
口乾舌燥、皮膚乾及大便硬,若屬由燥邪引起,中醫多以生津潤肺、養陰為治療原則,以上提及的屬3個問題,但其實也可以「異病同治」,當病人同時有大便硬、皮膚乾癢有敏感以及口乾難耐,如以上3個問題有相同的病因和病機,可以一條藥方對治,原則以養陰潤燥為主。
補充水份勿猛灌
日常起居方面,徐博士提醒謹記多補充水份,但飲水要適當小口飲下,勿一次猛灌,否則會有胃脹胃痛。此外,燥熱食物少沾唇,如煎炸、濃味之物、辣椒、咖喱等,這些食品會加劇體內內熱,促使乾燥現象。
建議的生津潤燥食物則有:雪梨、百合、杮子、蜂蜜、銀耳、杞子皆可養陰潤燥,有預防及改善身體乾燥之效。另一方面,入秋後宜早睡(約晚上十一點前就寢),可養回陽氣及陰氣。煙酒也盡量減少,以上兩者皆會消耗身體陰份。
秋燥滋潤4食療
1.燉雪梨蘋果南北杏糖水
材料:雪梨及蘋果各兩個、南北杏及冰糖適量。
做法:
1.雪梨及蘋果洗凈,去皮去芯,切塊備用。
2.南北杏浸泡10分鐘,清洗備用。
3.將雪梨、蘋果、南北杏、少許冰糖與水放入鍋內,蒸爐100度 / 隔水中細火燉1小時便完成。
2.無花果沙參玉竹瘦肉湯
材料:無花果3至5枚、沙參及玉竹各15g、瘦肉300g。
做法 :
1.把所有材料浸洗乾淨,瘦肉汆水後盛起。
2.所有材料放進鍋,大火煲滾後再轉中小火煲1小時。加少許鹽調味即成。
3.新鮮淮山炒百合秋葵
材料:新鮮淮山一枝去皮切件、百合15g、秋葵適量切件。
做法:
1.百合及淮山洗淨,切小塊備用;秋葵洗淨汆水。
2.燒熱鑊後,放入秋葵、百合及淮山,適量調味,炒約2至3分鐘,盛起即成。
4.木瓜燉雪耳
材料:木瓜200g、雪耳100g、冰糖(適量,根據個人口味加入)、南北杏少許、清水
1,200cc。
做法:
1.南北杏浸泡10分鐘;雪耳用水浸泡15-30分鐘,然後把雪耳擠乾水分,切去硬椗。
2.木瓜去皮切塊。
3.熱水及所有材料,倒入燉盅內,加蓋後以100度蒸爐蒸約60分鐘即可。
記者:周美好